股科醫生|投資課程老師|透過系統化梳理,規劃更多社群內容

股科醫生|投資課程老師|透過系統化梳理,規劃更多社群內容

專案背景與挑戰:如何規劃更多社群內容,讓市場喜歡?

「股科醫生」是一個投資教學團隊,由一群專精在市場研究的投資人組成,教學以技術面為核心,基本面為輔助,經驗上千次的交易經驗,開創出自己的交易 SOP,並有一堂自己的投資線上課程,反饋很好,在 IG 上有 2K 的粉絲。

 

原本「股科醫生」團隊在 IG 上分享的,多以投資教學、時事解析、投資經驗談為主,如:投資前需要準備什麼、三分鐘認識加權指數、最新的 Fed 匯率整理、投資小白如何翻倍獲利等等。

 

這些內容也很不錯,但前陣子,「股科醫生」團隊希望能更系統化的梳理自己腦中的知識,有一套管理知識的方法,並用作社群上分享的更多主題內容,因此開啟了這次專案。

 

 

選擇專案:全套內容策略地圖

我們幫「YY」團隊輔導的專案為「全套內容策略地圖」,它是一套使用線上便利貼工具,系統化將專家腦中所有知識拼圖展開的顧問服務。

 

 

專案過程:協助專家切換讀者視角,看見以前未看見的盲點

用「全套內容策略地圖」協助「YY」團隊的過程,可分為三個步驟。

 

步驟一:事前定位作業

為了方便討論與釐清內容定位,前期,會給予專家一份 10 幾分鐘內可寫完的定位作業,幫助專家在會議前,先做簡單的自我釐清。

 

步驟二:內容定位與內容旅程開展

第二步開始,就進入了內容策略地圖的會議中,我們透過知識變現 AB 點的升級版(簡易版可參考此篇貼文),梳理專家最想幫助的對象輪廓、希望他達成的成果,並規劃出中間該如何幫助對象的旅程。

 

步驟三:內容主題與架構開展

在展開的的內容主軸中,我們又細拉出了 30 幾張便利貼,每個便利貼,都可視為一篇文章,便利貼上文章的主題、簡易的文章架構。

 

與以往他產出的內容不同的是,我們透過訪談,讓他轉換到用戶視角,挖掘了更多用戶會在意、好奇、疑惑、挫折、有盲點的主題,讓他想出更多投資時的「情境問題」。

 

例如讀者會好奇:「為什麼我賣了(股票),它還是往上漲?這時候該怎麼辦?」、「如果我從第二根K棒、或要延後幾天才進場,這樣不就少賺一根嗎?這樣不是會有很多東西被放掉嗎?」

 

當解決的問題越深入,也將越有機會獲取讀者的信任。

 

專案成果:30+ 切中讀者挫折與好奇的文章模組

 

此次透過「全套內容策略地圖」的梳理,整理出了一系列他的知識系統,以及系列可分享的內容。

 

他說:「很多是我過去沒想到要分享的,以前是站在專業的角度,去分享我覺得重要的知識;但這份地圖有點破我的『盲區』,讓我站在讀者的角度,想到更多他們在意的內容。

 

有的是我以前會覺得『這有什麼好講的?』、『這不是很簡單嗎?』等等,不能理解大家為什麼做不到的事,但這次透過邏輯性的梳理,展開了很多讀者的疑問。

 

並且過程中我只要講述,我一講完,你們就把東西分類、梳理成文字了。

 

儘管專業知識原本存在我的腦袋裡,但我的腦袋很亂,不知道什麼才是最該被聚焦放大的重點,也不知道怎麼梳理、轉為文字,才能被別人理解,但你的速度非常快!抓到亮點、轉譯的能力完全不讓人失望。」

 

整體而言,我們產出了一套知識框架、30+ 切中讀者挫折與好奇的知識主題,且每一個主題,都能被寫成一篇文章。

 

後來他們拿其中一篇「內容策略地圖」發在 ig 上(為什麼想停損下不了手?),比之前的觸及最高的貼文,高出了 5~6 成觸及率。加碼在 ig 下廣告後,貼文成效增加了 5 倍。

 

其中甚至有一位粉絲,已經追蹤了他們很久,從來沒有留言過,這次看到貼文後特別主動私訊:「你寫的內容,完全打到我的點!真的太有共鳴了,很感謝你們的分享!」

 

讓股科醫生很驚訝,發現原來只要素材找對受眾在乎的語言去溝通,成效就會天差地遠。

 

我們的心得:

透過這次,我們發現,即使「股科醫生」團隊曾開過線上課程,已將知識梳理成一套 SOP 了,且課程內容也廣獲學員好評。

 

但在分享時,一樣會有知識詛咒,以專業投資人視角來分享內容,因此透過這份地圖,最重要的不只是產出內容主題,而是運用引導思考,讓專家切換角色到讀者視野,設身處地去想像他們正經歷什麼、看到什麼,從中更了解自己的學員,知道如何更好幫助他們。

更多案例/作品

OX諮詢師:個人品牌陪跑專案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