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好奇如何建立個人品牌形象嗎?
當看到網路上越來越多個人品牌課程與個人品牌書,無論你是在職職員或是自由工做者,似乎擁有自己的個人品牌事業、進行個人品牌行銷,已然是社群時代的必然趨勢。
個人品牌定義上,是透過「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經營」,建立可以被辨識的身份與影響力,個人品牌書的作者、也是知名的個人品牌何則文也曾提及此觀念,因此如同內容行銷一樣,透過「文章分享知識」,是我們建立專業個人品牌的重要基石。
而從7月1日開始,我開始了日更創作 30日的計畫,一路到7月30日,一共寫了6 萬多字的文章、做了 100多張的知識圖文、以及近 2 萬字的反思,其中首投文章就中稿上關鍵評論網。
雖然對連續日更一年、甚至多年的創作者們(像我的寫作貴人:代筆小姐、小金魚、布姊、歐陽老師、于為暢老師…),日更創作 30日絕非什麼厲害的事,但對身為寫作苦手的我,這段旅程格外艱辛、也意義非凡。
從這 30日的密集寫作計畫中,我發現了一些有效的寫作技巧,在日更計畫結束後,我進一步協助知識類型的客戶、朋友,應用這些寫作技巧進行內容行銷佈局,從分享自己的知識內容,到幫助更多人分享知識內容。
在多次反覆實驗後,我驗證出一些有效的好方法,雖然只是基礎的心得整理,但如同前篇 10 日日更心得的感觸,撰寫本文一方面是整理自己的體悟,也希望透過分享,幫助所有對日更寫作、個人品牌行銷與內容行銷有興趣的朋友們,有一條可以參考的全攻略。
也致敬愛因斯坦的名言:「給人一塊錢,你只會少一塊錢;分享人一個想法,則是毫無損失的幫助人。」
小提醒:本文源自於我的個人經驗,主要適用於知識類文章,娛樂型文章未必適用本文的寫作技巧。
個人品牌行銷的難題:花太多時間「想」這三件事
文章寫作是個人品牌的最基礎的形式,但無論你是想進行拍影片、錄播客等其他形式的內容創作,在創作上我們常犯的問題、也是最容易造成放棄的原因,就是「創作構思太耗時」——我們會花太多的時間在「想」,而不是在「創作」本身,這會使得我們對內容創作產生恐懼感、甚至放棄,而我們通常會花太多時間在以下三個「想」上。
一、「想」分享什麼內容主題
通常在創作的初期,我們自己會感覺有很多的內容主題可以分享,但差不多當我們寫了 7-10 篇文章後,就慢慢開始發覺自己,好像能說的都說的差不多了,開始有靈感難產,每天醒來想到要創作都會感到痛苦,漸漸的感覺自己靈感枯竭。
二、「想」這篇文章要怎麼寫
接著面對每一篇文章,儘管有了內容主題,還要開始思考要如何呈現內容,往往一篇知識類文章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此,但要怎麼樣寫的清楚、寫的有料、寫的吸引人,光是想這些就讓人煩惱不完了,於是很常會發生文章寫了標題,後面難產、只留下一片空白。
三、「想」寫完怎麼吸引人看
最後好不容易寫完一篇文章,我們還得想該怎麼吸引人想看?假設是 PO 文到社群平台,我們得煩惱社群的推薦文、標題吸睛度…等等。
當每次的創作構思都如此耗時、每次都是一個極度費力的挑戰,儘管我們想持續創作好內容、分享好文章、做好個人品拍行銷,但在極大的心裡壓力下,使得我們就很難持續創作、更晃論每日更新,尤其是我們還有日常的生活、工作要面對。
個人品牌行銷的關鍵:讓創作構思半自動化
面對創作構思太耗時、花太多時間在想的問題,除了憑藉非凡的意志力,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,就是「讓創作構思半自動化」,如果創作是一個流程,我們會經歷:「構思主題->規劃主題->構思文章->寫出文章->構思分享->執行分享」的過程。
而構思是讓我們放棄的最大敵人,我們的該花時間的是創作這些知識內容,因此只要我們能讓創作過程中的構思,都有參考的優質樣板,就像是半自動化的產線,只要直接選擇某個樣板就可以進行創作,等於讓整個創作流程,減少消耗在構思階段的時間精力,我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內容創作,也能避免過度消耗心力而導致放棄的問題。
針對這個目標,我整理了三個針對「要分享什麼內容」、「文章怎麼寫」、「寫完怎麼吸引人看」的寫作技巧,希望能幫助想進行內容行銷的朋友,能源源不絕的創作內容,和將更多心力用在分享優質內容本身。
個人品牌寫作技巧1:內容主題規劃 3 招
分享的起點,是要有優質、想分享的內容主題,通常也是長期創作心力耗損最大的地方,但只要我們能事先規劃好一系列又能持續延伸的內容,我們就能快速挑選想分享的內容、直接開始創作,而以下將分享 3 招是我實驗過好用、有效的內容主題發想方法。
內容主題1:FAQ 主題
對於想分享的大知識主題(無論是興趣、或專業),我們可以先自己列出一系列、關於這個知識的 FAQ (常見問題),作為這個知識主題的分享基石,通常可分為:
- 基礎觀念(What & Why):這個大知識主題是什麼?為什麼重要?
- 落實方法(How):達成目標有哪些步驟或方法?有哪些我們該準備或注意的事?
舉例來說,我的日更計畫初期,想分享「跨領域學習」這個知識,我列出了以下 FAQ 主題:
- 基礎觀念:「什麼是跨領域學習」、「跨領域學習為什麼重要」
- 落實方法:「有什麼學習計畫」、「如何選擇學習計畫」、「如何尋找相關學習資源」、「如何縮小學習目標」、「如何有效學會新知識」、「如何連結新舊知識」
FAQ 主題的延伸應用技巧
而參考《暢玩一人公司》, FAQ 主題另外的好處,就是可以再整理成一篇「指南」或「懶人包「(或者也可以先寫指南,再寫單篇文章),幫助想了解這個知識主題的人,有一個可以簡單導覽的知識地圖,詳情可以參考:「跨領域學習指南」、「跨領域轉職懶人包」。
(推薦閱讀:建立你專業知識的「指南」與「懶人包」)
當然你也一定會想問,自己列的 FAQ 主題還是會寫完呀?寫完了該怎麼?
這時我們就要善用社群與讀者的力量,你可以在分享文章後,邀請讀者提問、甚至是主動向讀者詢問,挖掘有什麼相關的問題讀者想知道,同時這也是另一個 FAQ 的規劃方法:「直接用徵求讀者的提問」,這部分你可以參考小金魚的「【職涯規劃】100個最常見的職場生涯規劃問題 」。
推薦閱讀:「一週日更創作規劃表」這個小工具,可以協助你開始規劃自己的 FAQ 主題。
內容主題2:單點放大
而當 FAQ 主題寫完,除了向讀者詢問,另外我們可以利用單點放大的技巧,將一篇文章的某個觀念,深入擴大成另一篇新文章,新文章的觀念又再延伸一篇新文章,這樣一來就可以有不斷延續的分享內容;而令人驚喜的是,這種不斷單點放大的創作,往往會再創造出新的知識主題。
舉例來說,我從跨領域學習系列的「iOPF 學習輸出力」,延伸出「個人知識管理庫」,又再延伸出「知識複利筆記術?」,接著開展了一系列知識複利類的知識主題:「高效率筆記 3 個秘訣」、「花大量時間寫讀書筆記?你寫錯了!」、「3 個學習筆記小技巧」、「用筆記進行讀書分享」。
從上述例子可以發現,只要善用單點放大的寫作技巧,就能將我們原本的知識主題無限擴展,真正達到一篇文章變
出一百篇,而且還能越寫越深入、越寫越多新想法,另外這將多篇文章串連在一起,透過相關連結,讓讀者能夠不斷深入了解你的想法(還能夠降低網頁跳出率,讓 SEO 加分)。
(推薦閱讀:閱讀地圖)
內容主題3:帶狀主題
最後還有一個萬用老招,就是規劃一個本來就分享不完、內容源源不絕的知識帶狀主題,像是:「某類書籍的摘要」、「某類名人的故事與啟發」、「某類知識的方法工具」等,當然這也可以結合單點放大、或讀者詢問的技巧,從某個適合的知識點開展出來。
舉例來說,我從「跨領域學習」的主題,延伸了「跨領域知識」系列,特別分享通用範圍廣、而且重要的跨領域知識,像是「解決問題」、「MECE」、「個人知識管理庫」、「日記與筆記」等,往後還有許多主題可以繼續分享。
如果我們想要建立帶狀主題,建議可以從某個跟想分享的知識,有關聯、而且有一段時間積累的主題領域,像是書籍、人物故事、方法工具等,都是屬於容易有積累的主題,從這些領域取材,自然就容易得多。
小提醒:內容主題要混搭創作,否則會膩
最後我想提醒,當我們在密集或長期性的創作時,最重要的是要能持續,而影響持續的,除了本文核心想探討的「花太多時間在想」以外,煩膩感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,像是:我連續每天寫跨領域學習的主題,到了第五天後,我就開始感到厭煩,對創作的熱情也會跟著劇降。
因此我們需要利用帶狀主題、單點放大的技巧,讓我們可以創作其他不同口味的內容,保持創作的新鮮感與熱情,舉例來說,我在 30 日的日更,雖然我的主軸是「跨領域學習」,但我也開設了新主題「神的八卦」、或是趣味文章「甩黑鍋的高級藝術」等。
就像人工作了久了需要旅遊放鬆一樣,雖然這些文章跟我原本想深入探討的主軸有落差、獲得的反應未必最好,但會讓我感到有創作的新鮮感,回去寫原定的「跨領域學習」或「知識複利」系列的文章時,我會有重新燃起的熱情。
個人品牌寫作技巧2:核心內文架構 3 法
當有了一系列主題,讓我們可以直接選材創作內容,我們接著要解決一篇文章撰寫上,太花時間的問題,而一篇文章基本的架構,是由這四個元素組成:「標題」+「開頭」+「核心內文」+「結尾」,只要有包含這四個元素,一篇文章就有了基本雛型。
當然這四個區塊都很重要,但其中我們最常卡關的是文章的「核心內文」,也就是不知我們想分享的知識,應該如何撰寫、傳遞?對於這個問題,我想分享 3 個我在日更過程中,驗證過能讓讀者好讀、作者好寫的有效框架,只要參考這些框架,再搭配上有料的觀點,相信你一定能創作出好文章。
(我創作過程中,參考的書籍與課程推薦:「超速寫作」、「爆文寫作課」、「寫作是最好的投資」)
核心內文架構1:3 重點
如同 《跟TED學表達,讓世界記住你》中提到的「三數法則」,最基礎也最萬用的內文架構,就是將內容分成 3 個重點,通常根據分享的目的與屬性,可以分成三種重點類型:
- 「做法」:操作類型的知識。
- 「心法」:觀念類型的知識。
- 「資訊」:說明、數據或故事類型的知識。
再搭配兩種關係形式「先後」、「並列」,便可以組合成六種重點框架,以「寫筆記」的架構舉例來說,可以分成:
- 「做法」+「先後」的筆記「3 步驟」,參考「分享筆記 3 步驟」
- 「做法」+「並列」的筆記「3 技巧」,參考「學習筆記 3 技巧」
- 「心法」+「先後」的筆記「3 價值」,參考「寫筆記的 3 價值」
- 「心法」+「並列」的筆記「3 觀念」,參考「寫筆記的 3 觀念」
另外的例子參考:
- 「資訊」+「先後」的故事「3 階段」,參考「亞當的第一個老婆」、「希臘愛神維納斯的悲慘故事」
- 「資訊」+「並列」的書本「3 說明」,參考「《小眾,其實不小》讀後分享 」、「快速搞懂 MECE 」
你只要善用 3 重點的寫作技巧,在寫核心內文前先建立好架構,無論是參考本文提供的六種框架,或者是你自己分出的 3 重點,都能使你的寫作能更輕鬆、讀者也能更好讀。
核心內文架構2:3+3 重點
3+3 重點架構,是 3 重點的延伸技巧,通常是由「3 問題(疑惑疑問、錯誤狀況、困難情境)」+ 「3 回答(對應方法)」組成,3+3 最大的好處,是可以針對問題進行回答,讓讀者更清楚知道知識的對應情境。
舉例來說,「讀書筆記的3 迷思+3 觀念 」、「失敗會議的 3 原因+3 訣竅 」、「筆記的低效率 3 地雷+高效率 3 訣竅」,或者本文也屬於這種模式(在開頭提出了三個連續性創作上會遇到的問題,再提出對應的 3 個寫作技巧)。
這個方法另外的變種版本,是「1 問題」+「3 回答」,針對問題的情境進行深入解釋,再提出對應的 3個回答,舉例來說「1 平庸甩鍋的解釋 + 3 高級甩鍋藝術 」、「1 知識複損的解釋 + 3 知識複利技巧」。
核心內文架構3:N 重點
最後一個 N 重點架構,也是常見的做法,通常是羅列出 5 個以上的重點,讓讀者有一次性收到很多資訊的感覺,常見於娛樂、生活類的知識文,不過每個重點的知識含量會相對輕量、好懂,像是:「20 種醒酒方法 」、「10 種賺大錢的選擇 」
但建議如果超過 7 個時,可以依照 3~5 個一組,再分成幾組重點,能幫助讀者更好讀,舉例來說:
- 「跨領域學習指南 」分成:基礎概念、事前準備、實務方法、閱讀推薦 4 組。
- 「跨領域轉職懶人包 」分成:基本概念、方向探索、求職關鍵、疑慮問題 4 組。
- 「創新大師的12+1個建議 」分成: 思維格局、人際生活、職涯方向、行動建議 4 組。
看到這裏,你一定也發現了,其實 N 重點的再分組,也是按照 3 重點的方式(除去最後的補充內容或行動呼籲),進行架構。
小提醒:你可以開發自己的核心內文架構
以上這 3 個框架,只是我個人實作過後,比較推薦入門者的框架結構,你當然也可以調整、開發更適合的架構,像是:從小常見的「起承轉合」、哈佛的「PREP」、我之前另外分享過的「2W1H」等,總之架構的要點是要讓寫作能半自動化,只要能達到目的、讓讀者好懂的都是好架構。
個人品牌寫作技巧3:內容知識圖卡 5 種
在我們用心的寫完文章後,當然是希望能夠讓人看見我們分享的知識內容,最好還能按讚、分享,但看文章時讀者得付出時間,如同買書、買食物得付出金錢,除非是有朋友推薦,或標題特別吸引人(娛樂類型文章較容易做到),否則讀者未必願意付出時間在我們的文章上。
這時,如同買食物前的「試吃品」,就是很重要的吸引人技巧,像買書前會看「書的目錄」,文章因為我們通常會借用 FB 等社群進行分享,如果在滑到貼文時,有吸引人、又能表達文章概念的內容知識圖卡,就能幫助我們吸引讀者的目光、也讓讀者更進一步快速判斷這篇文章適不適合他。
而且知識圖卡不僅能讓讀者能在讀前產生預期,還能讓讀者在看完內文、再看一次圖卡,進行讀後複習,加強對文章知識的理解、提升文章的閱讀體驗,以下分享五種我在寫作過程中,發現好用、有效的簡單知識圖卡形式。
(推薦閱讀:文章分享的技巧)
知識圖卡1:列點
通常文章只要有設計好內容架構,都可以直接將小標題,設計成列點分享的圖卡,這也是最基礎、好用的知識圖卡形式,參考如下:
上下列點
可以多樣化列點
知識圖卡2:並列
並列通常是強調「好壞」、「大小」、「子母」等關係,如果是單純兩個選項的比較,則屬於「表格」形式,參考如下:
左右並列
上下並列
上下+左右並列
知識圖卡3:流程
在做法類知識最常使用的知識圖卡(有時心法類知識也會使用到),能夠讓讀者了解知識運作流程的全貌,參考如下:
純步驟
步驟+列點+並列
知識圖卡4:表格
從最傳統的方框表格,到文氏圖、四象限圖,都屬於是表格的類型,但這邊特別分享一個圖片視覺的小技巧,如果是 2 個項目的比較可以把比較欄位放中間、3個以上的就可以放左邊,參考如下:
只有兩個時,比較屬性欄放中間
超過兩個時,比較屬性欄放最左或最上
四象線屬於此類
文氏圖屬於此類
知識圖卡5:說明
說明是最特別的知識圖卡,可以單獨存在,也可以輔助搭配其他的圖卡,參考如下:
可以單獨做概念解釋
可以跟所有其他圖卡類型配合:說明+列點
可以跟所有其他圖卡類型配合:說明+流程
小提醒:知識圖卡要分享在社群時,務必要能快速秒懂
最後我想特別分享一個失敗經驗,由於我在日更計畫中,我使用了簡報式寫作的技巧,所以在一開始的文章中,我依照簡報的習慣,做了大量又理解複雜度偏高的知識圖卡,結果成效不是很好。
但感謝圖文不符品牌顧問的沛初學姊給我建議,將圖卡改成「簡單、秒懂」的版本,讓我的製作時間減少80%,可是閱讀成效大幅提升 2 倍,所以我想特別強調在社群分享的知識圖卡,一定要能簡單、秒懂,畢竟瀏覽社群的心態是以輕鬆、娛樂為主,知識圖卡的太複雜,會讓讀者不好理解而選擇跳過。
也提醒圖卡只是輔助(除非是懶人包),再加上製作需要一定時間,建議一篇文章有 1~4張 圖卡即可,不要讓圖卡反而造成創作的時間消耗壓力來源。
結語:別再「想」了,用知識文章開始個人品牌行銷吧!
首先用一句話我導師的名言,來總結我的體悟:「簡單的事反覆做,就能不簡單。」
創作不難,但要持續的創作則不容易,希望透過本文分享的方法,能夠幫助你在持續創作的道路上,有一個可以依循或參考的方法。
最後如果你有經營個人專業品牌、協助企業內容行銷,或將知識產品化後,進行知識變現的需求,歡迎來找檸檬知識創新呦~
知識變現系統專家-高永祺 Lemon
我是 Lemon,致力於協助專家將腦中的知識轉化為能擴大服務量體的知識產品,協助過身心靈、理財、行銷、教育等領域 200 多位專家規劃知識變現策略、打造知識產品,經營長久的顧客關係。